[當問題來了,就面對它,處理它,到最後真不行了,我也會選擇放下它…]
昨天發生了一件擦槍走火的事件,讓我有機會看到自己性格的另一面,有點心不安,也有點心安。
有一個不開放社團鎖定討論某個領域,有人認為有助於我了解職場的現實,於是申請加入,可是竟然要先「口試」,而且是在群組聊天工具上。當我一踏入群組,看到一堆人跟我問這問那的,著實嚇一跳,而且每個問題都是「大哉問」!我一直是太過認真的人,只要是有人提問,一定認真回答,所以一看就暈了,心想:
「在聊天工具上,怎麼回答得清楚呢?」
接著想到,若是以後都要這樣群聊,哪裡還能夠專心工作與寫作?於是2小時之後,很快就選擇退出聊天群組,取消加入社團,對方也很快答應,應該也發現我跟他們「體質不合」吧!
後來,對於自己的反應可能造成對方錯愕,感到於心不安,覺得不必要這麼「殺」,沒有給彼此留有餘地,非常失禮!另一方面,更深信自己不愛社交,也不喜群聊,一旦認清楚這個性格,反而心安。
平常在line群組,我很少發言,常常有一種「了無貢獻」的愧疚感,於是有時候會勉強自己發言,看起來則是官方且不自然,反而讓好友們頓時一冷,不知如何接話,對於群聊便更加沒有自信,陷入惡性循環中。
有一次還因此和一位男性朋友鬧得有些不愉快,他認為我的語氣不夠柔和,好像主管在訓話,讓他不舒服。說真的,對於這位朋友,我有特別注意語氣與態度,少一點直白,多一點溫暖,還換來這樣的回應,一時不耐煩,便告訴他:
「line不是用來聊天,而是談事情。」
唉,朋友之間,不就是聊天,哪有什麼了不得的事情要談?從此這位朋友的line變少了,後來得知他患有憂鬱症,心裡更是不安…
說話這件事,對我一直是個困擾,沒想到這個溝通障礙還發展到line與fb的群聊,算是數位時代的新壓力吧!在年輕世代裡,不論是生活或工作,群聊是他們的一部分,聊得好應該也是一種技能。既然我還在職場,就要學會跟上時代,沒有理由閃避,也沒有條件拒絕這個潮流。
知道問題出在哪裡,心就安了。
在職場上,有問題就解決,不就是這樣嗎?當我恐懼上台表達意見時,就接下演講邀約,勇敢面對表達障礙,用內容掛帥,再用簡報效果取勝,結果證明現場的反應不錯!
所以,當問題來了,就面對它,處理它,到最後真不行了,我也會選擇放下它,就不參加群聊唄~~